今天是: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中心 > 福建体坛

运动是良医|不练肌肉迟早会后悔的!男女老少要如何练肌肉→

日期:2023-04-12 11:32 来源:四川社体
| | |

  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多附着于骨骼上,约占人体重量的35%-40%左右。 

  当你过了30岁后,身体肌肉就会有所流失,你会发现自身力量大不如前,不像以前那么干劲十足,身材也会开始发胖。 

  过了40岁后,你会发现身体代谢水平下降,皮肤松弛出现皱纹,自身力量明显下降,各种疾病也会缠上你。 

  肌肉可是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不练肌肉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不同的人应该选择什么运动来帮助我们有效“储存”肌肉吧! 

  01 不练肌肉,你会比别人更容易跌倒受伤 

  肌肉越少,肌肉的力量和功能就越少,跌倒的风险就越高。特别是夺走很多老年人群生命的“人生最后一摔”,往往就是因为这部分老年人群肌肉量急剧减少,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活动,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2020年9月,在“健康中国说——2020防骨折大会”上,著名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表示,“我强烈倡议中国人开始练力量,进行肌肉力量锻炼,这对我们骨骼具有非常有效的保护作用。” 

  白岩松说,2007年的时候他39岁,因一次踢球导致骨折。在5个多月的康复训练中,他注重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这使得如今已经50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在球场上,并且再也没有出现骨折的问题。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肌肉的衰老和萎缩,是人体开始衰老的重要标志,也是骨折以及关节损伤的原因之一 

  02 不练肌肉,你会比别人更容易得高血压和糖尿病 

  肌肉越少,对葡萄糖进行消化和分解的能力就会减少,这种情况会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越来越多,进而导致糖尿病。而高血压则是因为在肌肉丢失的时候,脂肪代谢发生紊乱从而产生脂肪毒性等因素而诱发的。 

  一项研究显示,与骨骼肌质量最低的人相比,中年时期骨骼肌质量最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如中风或心梗)的风险降低了81%;调整性别、教育程度、社会经济水平、吸烟、体育活动、地中海饮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等因素后,研究开始时骨骼肌质量越高的受试者,10年内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越低。 而且与那些骨骼肌质量最低的人相比,他们更不容易肥胖、患糖尿病或高血压。 

  03 不练肌肉,你会比别人更容易免疫力低下 

  当肌肉丢失的时候,蛋白质代谢也会紊乱,从而破坏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及可能使免疫系统减弱。 

  2008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肌肉质量低的癌症患者会经历更多的并发症、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低的生存率。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营养干预提升肌肉质量,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而相比于肌肉质量低的人群,肌肉质量高的人群,患乳腺癌(女性)后,生存机会也比较高;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花费的时间更少,并且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04 减缓肌肉流失,锻炼肌肉,因人而异 

  无论男女老少,身体中都需要包含一定比例的肌肉,而不同的年龄性别肌肉含量是不一样的,因此锻炼也因人而异。 

  男性多练臂部、胸部和腿部肌肉 

  建议未满18岁最好不要急于练出肌肉块,多做一些提高耐力的运动,对生长发育、强身健体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成年男性可多做一些推举杠铃的动作,背着杠铃做下蹲,可以有效锻炼腿部和腰腹肌肉,平躺举杠铃可以锻炼臂部肌肉。 

  女性重视曲线美 

  女性对曲线要求较高,表现在胸部、腰部和臀部。 

  建议刚开始时,以中等运动量为宜,抬举哑铃、杠铃应隔天做1次,1次举12~15次,每次做3组,运动时间在1.5小时之内,女性可根据体力减少运动量。 

  中年人重在腰腹部 

  中年人可以针对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别锻炼,并将腰腹部当成重点对象。 

  可通过仰卧起坐、俯卧撑、平躺卷腹等动作,练习腹肌和腰肌;

通过举哑铃、引体向上等练习上肢的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
通过负重深蹲等动作,可以练习下肢的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 

  

以每周3次,每次进行8~10组カ量运动为宜。每天散步,快走30分钟,同样有益健康。 

  老年人练练腿 

  “人老先老腿”,老年人应格外留心腿部的锻炼。 

  老人锻炼肌肉应偏重小负荷的力量训练,比如练上肢可以举杠铃,练下肢可以做半蹲。 

  锻炼不要过量,可以连续做15次,每次3~4组,两组间休息三五分钟,以身体能承受为度。 

  或者做勾脚抬腿动作,坐在凳子上或者床边练习,抬腿并用力勾脚尖,可明显感觉大腿肌肉紧张,坚持抬腿5秒,放松2秒,换另一边重复进行,每天练习50-60次。 

  

 

附件下载:

扫码关注福建体育微信

扫码关注福建体育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