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游泳的人越来越多,耳朵进水的情况也发生,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立刻能使耳道不适立刻得到缓解,还能预防细菌病毒的感染。
由于水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
耳内进水后,我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这样做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导致耳部疾病。
单足跳跃法,外耳道“排水”的正确姿势
外耳道进了水后,我们会感觉到耳朵一下子就“蒙住”了,听别人说话声音变小了,耳朵像塞着棉花一样。如果外耳道通畅或者进水量少,通过咀嚼动作或是侧头单脚跳动作,可以将水排除。水流出来时由于温差的原因,会觉得有温热的液体流出,顿时症状完全缓解,效果立竿见影。
单足跳跃法:将头歪向耳朵进水的一侧,用力拉住耳垂,用同侧腿单脚跳。但是有些时候进去的水却不那么容易流出来,因为外耳道并不是像真水桶一样壁都是直的,它有个弧度,前面向后凸,后面向前凸,因此,在做上述“排水”动作时,配合将耳朵往后拉的动作,使“水桶”壁尽量直,提高“自主排水”的成功率。
出现以下几种情形,尽快到医院
当通过上述办法无法将外耳道内的水排出,或水排出后耳部的不适症状缓解不明显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建议自行掏耳,容易损伤外耳道或鼓膜,适得其反。
●外耳道狭窄。一些人天生外耳道狭窄或外耳道口狭小,水易进难出,这时可在耳鼻喉科医生的帮助下将水吸除。一般不建议自行清理,容易出现挫伤外耳道,甚至戳破鼓膜的情况。
●耵聍栓塞。耵聍,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耳屎”。“耳屎”一遇水就会发胀膨大,会导致耳痛、听力下降、耳内堵塞感等症状,自行掏耳可能将耵聍送进外耳道深部,加重不适,这时需要在耳鼻喉科医生的协助下将耵聍清理。
●外耳道炎。有些人耳道内比较干净,但是进水之后还是觉得耳朵不舒服。因为外耳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只有一个开口,进水之后,如果不及时清理,容易滋生细菌、霉菌,从而引发外耳道炎。
●有鼓膜穿孔或化脓性中耳炎病史。鼓膜是中耳的屏障,可以有效保护中耳不受外界致病微生物的侵袭。一些人以往得过鼓膜穿孔或化脓性中耳炎,游泳进水后,容易污染中耳,造成中耳反复感染,出现流脓等情况。因此,这类人群一般尽量避免游泳,或者尝试用专门的防水耳塞来预防进水。
扫码关注福建体育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省政府各厅局
全国各体育部门
设区市体育部门
直属单位
其他相关链接
省政府各厅局
全国各体育部门
设区市体育部门
直属单位
其他相关链接
网站标识码:3500000055 闽ICP备1101422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071号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江厝路15号省体育局综合大楼15层 电话:0591-87808905
中文域名:福建省体育局.政务
主办单位:福建省体育局维护单位:福建省体育局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