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2024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大会回顾总结了2023年福建体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部署了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会上,厦门市体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体局、晋江市政府、福清市政府、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省体育局产业处的代表分别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今起“福建体育”微信公众号将分期刊发相应报道,本期让我们一起了解厦门市体育局的典型经验。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全民健身走深走实
厦门市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大力支持、悉心指导下,用活用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手段,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队,创建全国首个志愿服务驿站并深化社体育指导员网格化试点,带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让广大群众受益。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23活力体育组织”。
一深入调研,找准症结
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现实生活中,在引领群众科学健身,推进全民健身方面的作用价值发挥不充分的现象。通过调研走访,充分听取各区文旅局、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找准制约因素,即存在三大难题:第一,志愿服务缺组织引导,导致作用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接受培训后、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前,须开展一定时长的体育志愿服务,但无人负责组织;另一方面是在取得等级证书后,许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即使有开展志愿服务的意愿,也无人常态化组织。第二,人员队伍缺信息管理,导致底数不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生老病死和户籍迁移缺少有效管理,部分人员培训合格后并未按相关规定向审批部门申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存在只培训未发证现象。第三,无偿服务缺表彰奖励,导致动力不足。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献爱心的志愿服务激励缺失,影响了服务的广泛性和可持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感、荣誉感也不强。
二改革创新,破解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从2020年开始,厦门市体育局通过创驿站强组织,核数量强管理,办表彰增激励,市区齐同并进,全力打破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育事业发展的“中梗阻”。
(一)强化组织引导,破解“作用缺失”难题。
一是激活协会。鼓励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开展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指导和科学健身宣传等活动,让协会切实履职尽责,为科学健身志愿服务提供组织保障。目前,每年协会参与举办的赛事,参与群众达数万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余名,深入社区开展科学健身指导500余次,宣传覆盖面数十万人次。在市级协会示范带动下,思明、海沧、翔安三个区也成立区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二是培育志愿服务队。创新成立厦门市首支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队,创始团队是五星级志愿者和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在赛场、在场馆、在社区开展科学健身志愿服务。目前队伍人数已经发展到69人,总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志愿服务队是协会开展工作的抓手,是协会发挥作用的核心力量。
三是创设驿站。建设全国首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即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市级总站),开设公益课,作为协会、志愿服务队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
四是创新管理手段。注重智能化运用,在“厦门i健身”微信服务平台上开发“公益课程”“找指导员”“单位登录”三项功能。“公益课程”“找指导员”功能为市民提供服务,可预约公益课,或者输入家庭地址,一键查询离自己最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近就便享受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单位登录”功能为街道、社区、协会、体育企业等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主体服务,可通过系统发布志愿者使用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可通过系统主动接受任务分配,参与志愿服务。上述方式,既为活动组织者、市民群众找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渠道,又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搭建了数字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部门齐抓共管,破解“底数不清”难题。
一是定期核准。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变化的问题,要求各区定期上报最新的数据,并加强对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动态管理,掌握变化数据。根据最新核准的数据,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量从模糊的“一万余名”精确到10937名,其中国家级120名、一级322名、二级2894名、三级7601名。
二是智能管理。在“厦门i健身”平台开发“指导员登录”功能,社会体育指导员可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录入、实名认证、发布活动和更新信息等操作,并可呈现专业技能、服务时长等信息,为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网格化服务提供了支撑。
三是媒体发动。通联厦门日报、厦门广电、海西晨报等市属媒体,广泛宣传“厦门i健身”微信服务平台,积极号召社会体育指导员主动录入信息、开展公益服务。
(三)树立先进典型,破解“动力不足”难题。
一是以表彰鼓干劲。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全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优秀志愿者及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并召开表彰大会给予表彰奖励。截至目前,共有118人获得“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19个单位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是以大赛促提升。在每年举办的全民健身运动会中,以赛中赛形式,创新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近四年共有超千名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围绕跳绳、太极拳等几个热门项目展开技能交流、比拼,获奖者给予颁发奖杯证书。
三是以付出定权益。志愿服务队在厦门市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志愿云”上注册登记,志愿者开展服务可以获得相应志愿服务时长,达到一定数量,可以申请为星级志愿者,享有相应权益。四是以宣传增荣誉。将工作尽责、服务热情的驿站公益课程老师或值班志愿者的公益服务事迹,每月通过“厦门i健身”“厦门体育”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示范带动更多人参与。
三形成模式,成效初显
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市体育局形成了“1+2+3”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模式,组织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一)一个总站,示范带动
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市级总站),由市体育局群体处指导监督,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负责日常运营,值班志愿者和开课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入志愿服务队,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市级总站提供以公益课程为核心功能,涵盖器材借用、物品寄存、健身指导、赛事保障、医疗救助、公益广告、共享会场、免费饮水、免费充电等10项功能的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总站共开设有射艺、曳步舞、太极拳、跆拳道、跑步、亲子跳绳、健身气功等22门公益课程,累计开课1000多场,得到政府部门支持和群众欢迎,入选了首批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在总站建设运营经验基础上,出台《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规范化建设指引》,在功能定位、建设标准、视觉设计、队伍建设、服务内容、平台对接、管理责任等七个方面作了24项规定,在全市推广驿站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驿站11个,开设公益课程57门,辐射驿站周边数十万人,实现服务人群全年龄段覆盖。
(二)两条战线,织密服务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方式,努力让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向社区延伸。线下,在思明区试点社会体育指导员网格化服务,目前已在6个社区开展试点,发动辖内社会体育指导员,以驿站为据点,累计开设太极拳、跳绳、轮滑等27门1850场公益课,惠及群众超2万人。线上,以“厦门i健身”为平台,为市民提供找指导员、公益课程预约、器材借用、体育场馆查询预约、科学健身学习视频等服务。目前平台总注册量突破80万,使用人次达507多万。
(三)三大平台,惠民利民
一是人才培养平台。把市级总站作为科学健身指导的人才孵化器和“干部学校”,向各区驿站、协会输送二十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骨干力量。市级总站还培养“市民场长”,协助全市646处近邻运动场的管理,每周固定时间到场地开展公益健身指导,参与组织健身活动,带动市民科学健身。
二是展示推广平台。挑选资质能力过硬的团队到驿站开设公益课,如跳绳任课老师是福建省跳绳协会会长,健身气功任课老师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裁判员等。同时,驿站还挑选具有厦门特色的运动项目。如聘请国家无极球教练林芳教授厦门团队首创的无极球运动项目,为群众体育项目提供了展示推广的平台。
三是健康促进平台。通过开设驿站公益课,为市民进行科学健身指导,让参与课程的市民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如:一名学员通过上跑步课,纠正了错误跑姿、呼吸方法和多余动作,加强了腰腹、下肢训练,实现了全马破3的愿望;一些学员通过上运动康复公益课,掌握了正确拉伸和放松肌肉筋膜方法,避免运动损伤进一步严重。通过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智慧健身房、近邻运动场等健身场所,带领慢病患者执行运动干预处方,让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开展“体卫融合”工作的主要执行力量。
扫码关注福建体育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