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2024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大会回顾总结了2023年福建体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部署了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会上,厦门市体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体局、晋江市政府、福清市政府、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省体育局产业处的代表分别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本期让我们一起了解福清市政府的典型经验。
深化体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高地
近年来,福清市深耕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体教融合为抓手,持续锻造更具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先后向国家集训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0名;培养输送出奥运会女子排球冠军徐云丽、林莉,亚运会男子撑杆跳高冠军梁学仁、双人470级帆船冠军杨晓燕;以及郑幸娟、林增、张秋萍等7名全国冠军;近三年向上级体校和体工队输送优秀体育苗子150名,有67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前三名的良好成绩。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强化保障,建强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师资队伍从教师到教练的加快融合。
一是创新人才招引培养。将体育教师列为我市急需人才,每年按照教师招聘计划的5%设定体育教师岗位;其中1%岗位面向优秀退役运动员实行免笔试破格吸收,逐步优化体育师资结构;动态调整职称岗位,统筹安排紧缺体育项目的优秀退役运动员职称岗位,解决优秀人才后顾之忧;加强与省、市体工队等教练团队、福建师大、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省青少年足球研究与发展中心等高校和机构合作,开展体育师资年度专项培训,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体育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表彰获得福清市级以上荣誉的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积极引导社会捐赠,设立祥兴集团体育特色活动基金,用于体育训练及项目组建等。
三是优化激励措施。制定《福清市学校美育体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配套的表彰机制和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教学和科研环境,激活体育工作潜能。
二协同配合,强化人才培养
围绕“选好苗子,打好基础,认真培养,积极输送”总目标,逐步形成以福清市少年儿童体育业余学校为龙头,市属体育传统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为梯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通过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融合互补,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为优秀体育苗子打通升学绿色通道,确保训练学习两不误。
一是秉持人才优先。少体校教练员每年分赴全市500多所学校选拔有天赋且爱好体育的学生,做到精准对接、不遗漏。
二是注重训练成效。少体校每年定期举办暑期体育苗子集训,将初步选拔出的体育苗子进行专门训练,通过科学选拔和评估,充分发掘具有潜力的优秀苗子,确保发现一批、培养一批。
三是畅通升学通道。市教育局每年下达少体校一定的小学招生指标,面向全市招生,初招时直接升入对口的学校继续培养。构建名校办名队联合培养机制,打造男排(含沙排)市县联办项目,实现小学阶段读、训、宿“三集中”于少体校,初高中读、训、宿转移至省一级达标校也是省排球传统校的福清华侨中学,通过教练员进校带队训练、专业排球退役运动员跟队管理,实现学训并重、优势互补,小学、初中、高中贯穿全程的培养模式。2017年组建至今共获得国家赛事2铜、省级赛事20金、12银的优异成绩。录取985高校5人、211高校4人、一本高校11人,向省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男子排球队输送运动员11人。
三体教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本着“传统特色兼顾、全员特长结合、普及提高并行、体育教育相融”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思路,不断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道。
一是注重关口前移。我们抓早抓小,推动体育赛训活动有序向幼小、小初衔接深入,持续做好“一校一品”建设。目前我市已创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109所,共计传统特色项目168个,涉及三大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棒球、橄榄球、田径、游泳、啦啦操、跳绳、定向运动、武术、跆拳道、象棋、围棋等,其中省级以上项目49个;排球省级传统校4所,田径省级传统校2所;2023年获评省级田径、排球项目特色县。
二是坚持以赛促训。积极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搭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班、校、市三级联赛练兵机制,2023年取得国家级赛事5金、4银、2铜;省级15金、10银、4铜;市级20金、17银、6铜优异成绩。
接下来,福清市将按照2024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强化日常训练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竞技体系,做精做细后备梯队,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扫码关注福建体育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