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巴黎法兰西体育场正式落下帷幕
福建健儿奋勇拼搏收获2金2银1铜
以及跆拳道混合团体表演赛冠军
为国争光!
为闽争誉!
而“福文化”也通过奥运
得以向全世界展示
巴黎奥运会闭幕式。图源:新华社
闭幕式上,福建运动员举重奥运冠军李发彬和女子曲棍球队队长欧紫霞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图源:央视新闻
1896年希腊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福州的万寿桥边早已是万帆云集。福州上下杭纵横交错的内河河道里,商贾把茉莉花茶、白瓷、漆器等商品大箱小箱地从自家后门的埠头搬到小船上,然后再经过三通桥,向右一转,直通闽江码头。
而在罗马皇帝以异教崇拜之名,禁止延续了一千一百多年的古代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福建的刺桐港正在悄然成型。到了宋元两朝,刺桐港停泊的商船上,驼鸣马嘶。波斯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甚至有被称为“昆仑奴”的非洲人齐聚于此。他们满眼惊叹地望着东西塔,走过洛阳桥,由此,从福建的港口走进如繁花般灿烂的中原文明。以希伯莱人和希腊人所代表的西方两希文化正在冲撞中走向封闭的中世纪;而几乎同时,泉州海港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新的世界中心正在张开怀抱。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孟凡萌 摄
福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福建人再日常不过的生活形态,常常被老外瞥见一星半点,便收藏拷贝,或奉为圭臬,或供于庭堂,称之为“福文化”。
哪怕源自奥林匹斯圣山的奥运会也是如此,福文化是常客。
上世纪80年代被国人当成国家英雄的女排姑娘们,大本营就在福建漳州的女排集训基地。而会把基地建在漳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座城市有浓厚的排球氛围。谁能想到,上世纪70年代,漳州就有700多支业余排球队,在海滩上打排球是当地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就在海边乡亲们你来我往的游戏里,在他们用闽南话交织出的嬉笑声中,一个国家级的训练基地拔地而起,一支五连冠的女排队伍横空出世,一种叫女排精神的信仰闪耀东方。
从漳州开始腾飞的中国女排,不仅提振了当时全中国人民的士气,后来,更是把女排的技术、精神带向了全世界,而在中国女排阔别世界冠军20年后,又是一个笑呵呵的漳州人陈忠和把女排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还给了中国。
中国女排从漳州出征巴黎奥运会
80年代,在福州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打羽毛球的人。福州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师办公室里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世界冠军的摇篮”,致敬当时的男双世界冠军张强;福州西湖的空地上,随处可见就地挂一张网,画几条白线就拉开阵势打比赛的业余爱好者;而当时如雷贯耳的名字,如王文教、汤仙虎,更是从福建走出的一代中国羽毛球的传奇名将。
从此,福建优秀的羽毛球选手就层出不穷,吉新鹏、林丹、谌龙,这些都是在世界羽毛球历史上金光闪闪的福建名字。特别是林丹,世界公认的羽坛神话,双圈大满贯得主,堪称羽毛球界的乔丹。而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福建永春籍小将谭宁勇冠女双亚军,再次把福建的羽毛球水平,带到了全世界人民面前。
有此威名,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年轻羽毛球选手也经常前往福建的羽毛球训练基地进修。男双世界冠军福州人张强曾任丹麦羽毛球队教练,名宿汤仙虎曾执掌印尼羽毛球队帅印,“人民楷模”、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奠基人、世界羽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福建南安人王文教一生致力于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对世界羽坛作出重大贡献。和排球一样,福建人有足够的能力把技术送到全世界,也有足够的能力把奥运奖牌拿回来。
福建运动员谭宁与搭档刘圣书获得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双银牌。图源:新华社
而这一届的巴黎奥运会,更是处处“福文化”的元素,安踏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已经连续7届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打造领奖服,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安踏再次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的赞助商,设计并发布了新的领奖服。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和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不谋而合,中国龙的设计元素更是把中国健儿拼搏、奋斗、向上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福建品牌特步成为中国霹雳舞队的鞋服赞助商,刘清漪正是身着福建品牌夺得巴黎奥运会女子霹雳舞项目铜牌,这也是中国霹雳舞首枚奥运奖牌。更有为11个国家提供奥运专业比赛装备的匹克,出自福建泉州;巴黎奥运会特许商品“凯旋尊”出自福建泉州德化……
闭幕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身着来自闽企安踏的领奖装备。图源:央视新闻
福,这个字,在英文中大多被翻译成fortune或lucky,就是好运的意思。因此,对“福”的渴望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企盼,就像“更高、更快、更强”也同样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与信仰。也许,这就是福文化能在奥运会频频亮相,乃至传遍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甚而世界大同的理想,是奥运会的初心,也是福文化的基因。它在福建人民日常笑闹着的体育运动中,在福建人民织布造鞋的寻常劳作里,在福建人民代代相传的艺术审美中,在福建人民的呼儿唤女的人间烟火里……
四海传福,福传奥林匹克!
扫码关注福建体育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