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FJ00204-2500-2022-00021 文号 闽体〔2022〕66号
发布机构 福建省体育局 生成日期 2022-03-14
索 引 号 FJ00204-2500-2022-00021
文号 闽体〔2022〕66号
发布机构 福建省体育局
生成日期 2022-03-14

福建省体育局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16 10:46 浏览量:{{pvCount}}
| | | |

各设区市体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 

  为贯彻好2022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精神,现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2022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请你们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福建省体育局 

  2022314 

  (此件主动公开) 

  2022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2022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体育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工作,以宣传贯彻《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为抓手,聚焦“个坚持”,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强省和健康福建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政策引领,加强全民健身制度建设 

  宣传贯彻落实《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和《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动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发挥当地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作用,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合力。修订《福建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省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研制福建省体育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与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体育领域的规定,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二、坚持系统观念,启动第二届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活动 

  总结第一届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活动经验,结合《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体育文化宣传规划》等新周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修订完善创建方案、测评体系、激励措施,调动各县(市、区)积极参与第二届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活动。同时,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要求推进国家级“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城市(县)”创建评选工作。 

  三、坚持建管并重,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 

  继续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2022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印发《2022年福建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安排补助资金8400万元,在全省新建20个智慧体育公园和30个游泳池,其中:智慧体育公园每个安排补助资金300万元,两年内建成;游泳池平均每个安排补助资金80万元,具体由设区市体育局根据当地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分配,当年建成。落实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七部门《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发改委、省体育局《关于下达“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任务的通知》,督促各设区市于4月底前制定建设方案,并组织各地认真做好体育公园统计工作。贯彻落实《体育总局 财政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开展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摸排和整治工作,完善“建管并重”长效机制,鼓励各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使用寿命到期和损毁的全民健身路径器材进行更新维护。鼓励各地建设更多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体育公园、社区“运动角”、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15分钟健身圈”,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按照《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评价指引(试行)》,对接受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情况进行评价。继续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补助申报工作,安排省级资金1922万元,对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进行补助,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探索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提供场地场馆信息查询与预订、赛事活动信息发布等线上服务,鼓励场馆为群众提供运动技能培训、科学健身指导等免费低收费线下服务,推动全省体育部门所属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向学生免费低收费开放。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在福州、厦门、泉州开展试点。 

  四、坚持上下联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群众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全年举办形式多样、便于群众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2600场。将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运动健身进万家”系列活动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印发《2022年福建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实施方案》,安排1887万元,结合第十七届省运会群众比赛,举办健身气功、气排球、龙舟、笼式足球、中国象棋、羽毛球、围棋、乒乓球、太极拳、桥牌、网球、篮球、门球等13个项目比赛,各地要组织开展“我要上省运”选拔赛、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结合第十七届省运会行业部比赛,举办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气排球、象棋、围棋、桥牌、健身气功、网球、跳绳等12个项目比赛;结合省第十一届老健会,开展老年人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万里福道百万人健步行”活动、第五届全省社区(乡村)体育联赛、全省“三对三”篮球联赛、全省自行车联赛、全省乒乓球业余联赛、全省公开水域游泳比赛、第二届全省红色运动会、“寻找最美畲乡”定向越野比赛、第十届省直机关全民健身系列竞赛活动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配合省民宗厅,办好福建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配合省残联,办好福建省第九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 

  鼓励和支持各地各行业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利用1月1日全国新年登高健身活动、6月10日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纪念日、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挥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社会组织和报社、电视台、网媒等融媒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地各行业根据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一地一品”、“一行一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五、坚持优化环境,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认真做好体育社会组织年审工作,继续分批稳步做好体育社会组织脱钩工作,确保脱钩不脱管。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培育,大力扶持在群众身边蓬勃涌现、日趋活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指导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积极发挥作用,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交流展示大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水平。举办健身气功教练员、一级裁判员培训班。 

  六、坚持多措并举,发展群众性冰雪运动 

  借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掀起的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热潮,在后冬奥时代进一步推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完善群众性冰雪运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省、市两级冰雪运动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凝聚专业力量,为发展冰雪运动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冰雪运动知识普及和文化推广,不断提升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 

  坚持融合创新,推进科学健身指导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要运动”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平台“闽政通”端和支付宝、微信小程序端,着力打造集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体育场馆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教育培训、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调查等为核心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民健身信息资源共享,力争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上线运营。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在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四地开展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模式示范行动,继续联合省卫健委举办两期“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活动,让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指导。鼓励各地开展“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激励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热情。继续支持厦门、三明等地结合当地特色,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并形成经验向全省推广。 

  八、坚持聚焦重点,强化全民健身宣传 

  充分利用“福建体育”公众号及视频号、学习强国等平台,聚焦全民健身重点领域,加强宣传力度。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运动健身进万家”系列活动作为宣传重点,深度开发利用“运动健身进万家”系列活动LOGO和福建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LOGO市场价值,提升品牌形象,拓展项目对外宣介水平。全民健身运动会允许招商、接受赞助,按统一格式冠名,背景板、秩序册等统一使用“中国体育彩票”、“运动健身进万家”LOGO。进一步加强与网络、微信、微博等融媒体合作,大力宣传科学健身理念,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