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日期:2013-04-19 08:49 来源:省局群众体育处
| | |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厦府〔2011〕38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现将《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体育强市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省政府印发的《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体育强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初步建立与厦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基本满足广大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市民健身意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身体素质。

  (一)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市民体育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占户籍总人口比例35%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市民主要体质指标显著提升,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0%以上。

  (二)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明显提高。规划建设新的市级体育中心,各区建成区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五个一”工程,即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馆、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体育公园。各街道、乡镇要相应建有多功能体育活动广场,各社区要相应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以及健身步道。到2015年,全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三)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成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区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完善和创建管理机制与志愿服务体系。市级体育主管部门每年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名以上,各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名。到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7200多名,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数的比例1.5‰以上。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改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及考核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以上,学生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五)加强各类体育组织建设,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基层体育组织数量不断扩大,到2015年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90%,市级各类体育协会达到35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35家。各区、街道、乡镇、社区,各行业等要建有相应的体育组织。形成由体育主管部门、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站)、乡镇文化站、健身活动点、健身气功站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六)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各级政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行业系统、各社会团体等要经常组织各类人群开展具有品牌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各级政府每年组织开展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运动项目超过5项目)2次以上,单项体育活动5次以上。每个街道(乡镇)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点8个以上。

  (七)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科学服务全民健身不断完善。建立市级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处方,推荐健康、新兴的健身项目,建立全民健身指数评价体系,各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站或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院或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八)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风气浓厚。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知识,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报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三、措施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将发展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每年的公共财政预算。建立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本实施计划。

  (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把做好全民健身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抓好计划落实。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期间每年用于健身设施经费人均不少于4元,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人均不低于1.6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支持和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三)整合体育资源。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的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它用。进一步加大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配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等小型多样的多功能体育健身设施。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为职工参加体育健身创造条件。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市民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体育竞赛活动和健身展示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打造一批群众性参与性强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扩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创建“一区二品”活动(即一个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一个群众体育竞赛品牌)。组织开展好传统节日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好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

  (五)发展各类人群体育。各级政府要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以街道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将农村体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职工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深入抓好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工作等。

  (六)引导健身消费。鼓励和引导市民体育消费,扶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各种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公共体育健身服务水平。

  (七)推进法治建设。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强化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区、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协调机构,负责督促和协调全市各部门、各区实施本计划。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并根据本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二)抓好成效评估。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并根据国家有关评估标准,对本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全面评估。对全市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三)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要各尽职能,各司其职,创新工作方法,落实政策保障,将贯彻实施本计划纳入日常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