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福建省体育局关于印发《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16-12-12 10:14 来源:福建省体育局
| | |

闽体〔2016563

各市、县(区)体育(文体)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540号),福建省体育局制定并印发《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请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福建省体育局

2016112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体的关键期,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机遇期,是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关键期。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的推进,我省体育产业迎来历史性重大发展契机。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十三五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福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6-2020年。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我省体育产业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呈现出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体育产业政策不断完善2011年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省财政厅、体育局、经贸委、人社厅下发了《福建省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2年省发改委、体育局制定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措施的通知》,2015年省政府颁布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体育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体育产业总产出从2010年的15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82亿元,年均增长11.7%;增加值从2010年的52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86亿元,年均增长11.4%,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5%提高到2015年的3.95%。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占增加值比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占增加值比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体育产业引导金作用凸显。2011年福建省设立了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5年来共支持体育产业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86项,累计投入552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00多亿元;支持体育竞赛、健身休闲产业链建设及广告宣传等178项,累计投入4830万元。2012-2015年,组团参加厦门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17个项目,总金额达83.25亿元。

体育制造业规模保持领先。2015年,我省体育制造业总产出达2900亿元,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体育资本市场不断壮大,科技投入逐渐增多,管理体系日趋现代化,行业标准日趋完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投融资环境逐步改善,转型升级、品牌打造、科技创新等取得一定的突破。

体育产业国家项目新突破。继2007年晋江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后,2015年厦门市、泉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泉州匹克体育集团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竞赛表演市场初步形成。依托区域地理、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以厦门国际马拉松、武夷山国际山地自行车、福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晋江CBA男子篮球赛、福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永春白鹤拳国际文化节、省市县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代表的系列体育赛事。2014年,漳州市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省运会。2015年,福州市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健身休闲业等快速发展。健身休闲俱乐部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体育培训机构不断涌现,培训项目不断丰富,培训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中介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体育贸易和体育会展凸显优势,公共体育设施及商业性健身场馆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育彩票销售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体育彩票累计销售301.53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86.07亿元。体育彩票年销售量从2010年的37.8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7.05亿元,年均增长15.5%十一五期间的总销量翻了一番,实现了销量规模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近90亿元,新建体育场地23000多个,增长125.9%;人均场地面积由2010年的1.43平方米增至2015年的1.8平方米,增长25.9%。体育场地类型更加丰富,群众使用更方便,农村体育场地数量和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升。2015年福建省20岁及以上人群21.8%有过体育消费,年人均体育消费1003.2元,体育消费项目主要是运动服装、体育器材、订阅体育书刊、支出锻炼场租和聘请教练员以及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费用,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顺序一致。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产业取得了稳步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体育制造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龙头企业增长速度和效益放缓,小微企业生存境况堪忧;体育服务业规模有限,健身休闲和体育培训经营单位整体实力不强,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实体匮乏,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竞赛表演业规模弱小,吸引高端品牌赛事难度大,自主稳定的知名品牌赛事尚未形成,高水平专业机构及专业人才匮乏;体育产业融合度不高,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及投融资平台缺失,体育产业科技附加值低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伴随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提升、中央支持福建发展系列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及健康福建战略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推进落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创新驱动和信息化及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效益扩展,体育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为突破口,以补齐短板为重点,以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举措,充分发挥我省绿色生态及蓝色海洋资源优势、海丝和闽台资源优势,推动体育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升级化,提升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福、生态美的新福建奠定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扩大体育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和开发体育消费市场,满足新常态下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服务市民,体育产业发展依靠市民,体育产业发展市民共享。

——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创新,激发各类体育产业主体的活力,释放创新潜能。

——协同推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协同发展,推进体育制造业、健身休闲业、体育会展业、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中介业等各业态的协调发展。

——效益优先。充分发挥区域自然、区位、环境、产业、资本、品牌、侨台等资源优势,实施体育产业效益发展策略。挖掘体育产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社会中的潜能,促进人和自然、产业与环境的共生发展。

——多元融合。发挥体育产业在提升城市活力、文化繁荣、民生改善、健身消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与健康、旅游、文化、养老、建筑、信息等产业的多元融合、深度融合。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明显提升,体育产业社会投资规模稳步增长,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更为合理,体育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体育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使体育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支柱产业,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圈的示范区和排头兵。

具体目标:

——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以上,体育服务业消费达到500亿元以上,占体育产业比重达到1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打造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10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建设5-10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组建3-5家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推动15家体育企业上市,培育15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建设全国运动鞋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培育5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打造20项以上海丝沿线国家和海峡两岸品牌赛事,发展10项以上职业联赛和单项赛事,打造50项以上省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培育35个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五大系列15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体育旅游基地、10个以上特色体育小镇。扶持3-5个省级体育健身休闲示范企业,培育3-5个省级连锁体育培训机构、3-5个省级连锁体育中介机构。

三、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产业

1、竞赛表演业

培育国际品牌赛事。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特色,构建以,以的发展机制。继续扶持厦门国际马拉松、福州国际马拉松、武夷山国际马拉松、泰宁环大金湖国际华人马拉松、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上丝绸之路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潭国际风筝冲浪赛等品牌赛事发展。积极申办和承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做好赛前和赛后评估,科学引领赛事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培育5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品牌赛事群。

打造传统品牌赛事。依托海丝和两岸资源优势,积极举办海丝沿线国家和海峡两岸自主品牌赛事及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继续扶持永春白鹤拳国际文化节、中国(莆田)南少林武术文化节、福州全国龙舟公开赛、邵武三丰故里传统武术大赛、连城决环球功夫搏击、两岸四地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厦金海峡横渡挑战赛、海峡两岸中国百城冬泳锦标赛、海峡两岸气排球挑战赛、海峡两岸速度轮滑邀请赛、两岸四地网球精英赛、海峡论坛传统武术大赛、武夷山·阿里山海峡两岸角斗士比赛等赛事的发展。到2020年,打造20项以上具有自主品牌的海丝沿线国家和海峡两岸品牌赛事体系。

发展职业体育赛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组建运动项目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和培育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体育发展。支持福建SBS浔兴篮球俱乐部、厦门特房羽毛球俱乐部、福建阳光城女排俱乐部等职业俱乐部发展,重点扶持足球职业俱乐部建设,力争福建足球早日重返我国职业足球联赛。实施“明星培育”、“球迷建设”工程,提升职业俱乐部的城市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球迷对职业俱乐部的认同感。继续办好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CBA篮球联赛(晋江)、福州全国男子排球联赛、泉州宝珊杯女子国际网球巡回赛,以及排球、围棋、象棋、帆船等国内职业联赛。到2020年,发展10项以上职业联赛和单项赛事,

丰富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以省、市、县三级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积极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广场舞等项目的城市联赛、行业联赛、企业联赛、社会联赛、中小学联赛等,形成一市一品一市多品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格局。积极打造传统体育节庆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特色活动品牌,扩大影响力。到2020年,打造50项以上省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赛事。

深入挖掘体育赛事经济。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住宿、餐饮、旅游、通讯、交通、传媒、会展、广告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深入挖掘重大体育赛事、职业体育俱乐部、职业体育联赛的产品空间,鼓励和支持赛事全产业链运营,提升赛事产业内外关联度。鼓励企业以冠名、合作、特许、广告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实现合作双赢。鼓励相关赛事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深化体育赛事文化创意内涵,丰富赛事文化产品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公司的合作,积极培育本土赛事运营和推广专业机构,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赛事运作模式,提高赛事运作的市场化水平。探索建立国有控股体育赛事公司,统筹全省重大体育赛事的运作。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文化和市场网络优势,延伸发展体育赛事。建立省级重大体育赛事联席会议,完善场馆利用、赛事资源利用、赞助商推广、安全保卫、交通保障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赛事评估和安保服务,优化办赛环境,降低办赛成本,控制社会办赛风险。

2、健身休闲业

培育体育消费习惯。依托福建广电集团、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等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联合推出公共体育服务频道全民健身大讲堂健康福建等栏目,采取专栏、讲座、公益广告、科普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体育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和体育消费意识,养成理性的体育消费习惯,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丰富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健步(跑)走、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气排球、太极拳、广场舞、门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大力推广登山、自行车慢骑、攀岩、徒步、露营、拓展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赛艇、皮划艇、摩托艇、潜水、滑水、漂流等海(水)上健身休闲项目,以及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探索发展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击剑、马术、高尔夫等时尚运动项目。鼓励各地根据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进健身休闲业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混合经营和配套经营。

开发健身休闲产品。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鼓励推行健身医保一卡通,探索医保卡刷卡支付健身消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等机构。推广运动处方,建设运动干预慢病防控示范站。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各类体育产品,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试点发行健身休闲联名银行卡,实施特惠商户折扣。鼓励企业开发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器材装备。

拓展健身休闲消费。鼓励体育消费与电子、高科技的融合,加快健身休闲消费系统、体育赛事票务及报名系统、体育运动可穿戴设备产品体系、人体健康状况的预防和检测软件设备体系等建设,促进体育消费的扁平化和便利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体育消费信贷产品,开展体育消费积分,活跃体育消费市场。积极引导保险公司根据健身休闲运动特点和不同人群身体状况,开发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健全健身休闲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将社会力量兴办的向群众开放的健身休闲企业纳入全民健身范畴予以扶持。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加快发展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健身俱乐部;以单项协会和人群协会为主线,加快发展协会式俱乐部;以户外运动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休闲旅游式俱乐部。到2020年,打造3-5个省级体育健身休闲示范企业。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推进垂直、细分、专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建立健身俱乐部联盟或协会,积极推行健身行业服务标准。

完善健身休闲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

3、体育旅游业

做强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充分发挥我省海洋、岛屿、港湾、沙滩等资源优势,打造蓝色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带。推进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向海洋、海岛、户外运动拓展,力争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体育旅游运动休闲区和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度假海岛,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海上运动等旅游产品,开发风筝冲浪、水上飞机、海上降落伞等海上低空娱乐个性化滨海项目,开展沙滩排球、海上垂钓、滨海高尔夫、帆船游艇、冲浪潜水等富有情趣且养生休闲的体育活动。重点扶持厦门五缘湾、东山马銮湾、平潭龙王头、崇武海岸等海上运动基地建设,打造厦门五缘湾游艇综合体、东山马銮湾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等。

做精山水户外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我省奇山秀水资源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以发展山地户外生态休闲为引领,构建山地运动及户外体验基地,重点打造以品牌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山水特色户外生态运动功能区。注重自然观光、生态休闲与户外运动并重发展,促进生态休闲与运动体验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生态体验、康养休闲、文化体验等与山地运动相结合的户外生态旅游产品,鼓励开发山地越野、户外露营、野外探险、漂流、攀岩等山地运动旅游项目。重点支持武夷山、白云山、大乌山、戴云山、梅花山、冠豸山、云灵山、金铙山、柘荣鸳鸯草场等建设山地运动及户外体验基地、永安山地自行车公园等。

做足体育赛事旅游。借助打造国际品牌赛事、自主品牌赛事、职业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四位一体赛事体系契机,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氛围、聚拢人气,做足体育赛事旅游。重点扶持厦门国际马拉松、武夷山国际骑游大会、泰宁环金湖国际华人马拉松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赛事。鼓励和扶持屏南白水洋国际水上极限挑战赛、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东山帆船帆板巡回赛、平潭国际风筝冲浪等依托特色旅游景区举办的体育赛事,提高体育赛事旅游的乘数效应。

做深体育节庆旅游。依托福建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与福建特色文化相结合的体育节庆旅游产品。重点扶持永春白鹤拳文化节、石狮海上泼水节、莆田南少林武术节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节庆,深度开发节庆体育项目。充分发挥厦门和福州作为两岸直航点和小三通的优势,利用海峡旅游节做大做强闽台体育旅游。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大力推动海丝体育节庆旅游。

推进精品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建立体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编制省级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到2020年,培育35个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五大系列15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体育旅游基地、10个体育特色小镇。

(二)提升发展产业

1、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

加快品牌集聚。大力引导和扶持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福州、泉州、莆田建设全国体育用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重点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整合,保存优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凝聚发展合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到2020年,组建5-8家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推动15家体育企业上市,培育15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建设全国运动鞋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扶持自主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研发、设计机构,提升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加快企业智能应用改造试点,创建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战略,紧盯个性化消费群体和户外运动流行趋势,深度开发功能型、时尚型、专业型、智能型产品。鼓励二、三线品牌企业转型承接国际品牌ODM订单,转型OBM高端产品生产,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鼓励中小微企业紧盯细分领域、细分行业,打造“专精特强新”企业。

拓展延伸业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体育培训等业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引导龙头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分工,将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研发设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设备安装、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设立独立的法人企业,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主辅分离示范企业和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产业集群。

加强协同创新。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创意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优秀专家,凝聚发展合力,建设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国际领先水平的体育用品质量测控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技术革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改造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生产线,打造智能体育用品制造示范项目,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创新商业模式。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体育用品制造业结合,支持建设供应链智能化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企业渠道扁平化,缩短资金周转期限,提升产品盈利空间。鼓励企业拓展定制业务,支持企业投建定制服务平台,推行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扶持发展线上品牌,加强线上产品设计开发、品牌推广和渠道布局,培育线上零售原创品牌,实现传统体育用品的功能创新、营销创新和智能化转型。

2、体育场馆业

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共建共享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继续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推进新建公园依据标准规划体育用地面积和配置健身设施,现有公园扩大体育用地面积,配套增设健身设施。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要求配置全民健身设施,老城区逐步完善全民健身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城市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荒地等闲置资源改建体育场馆。积极推广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全民健身设施。加强与工业园区级别、规模相匹配的职工健身设施建设。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兴办公共体育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公共体育设施,鼓励政府、学校、企业等合作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实现资金联筹、场馆联建、设施共享。鼓励支持职业俱乐部建设训练基地和比赛场馆。

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并逐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推进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开展学校体育设施分隔工程。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共享的基础上,依法推进符合条件的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体育场馆附属设施和闲置用地,融合周边地产、公园绿地等资源,打造集健身服务、场馆运营、竞赛表演、商贸休闲等为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加快运营机制创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提升场馆运营效能。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管理公司、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公司、单项运动协会等采取特许经营、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鼓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推行体育场馆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促进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体育场馆服务标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体育场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探索国有企业和学校等国有单位的体育场馆交由第三方运营机构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

3、体育会展

培育会展体系。借助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福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和中国(厦门)国际贸易投洽会等国际会展、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石狮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等的影响力,积极吸引以体育产品和服务为内容的各类会展在我省举行,形成大型综合性和精品主题会展、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会展有机联系、互为补充、覆盖全年的体育会展体系,重点推进中国(晋江)国际鞋业(体育产业)博览会转型升级。

打造会展品牌。紧抓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定位,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努力建设体育会展海丝海峡两大品牌。支持国内外体育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创办、举办体育主题营销和展会活动,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会展品牌,重点培育海峡两岸精品体育主题会展、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会展,海丝沿线国家的大型综合性的体育会展。

完善会展基地。积极落实《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以福州海峡会展中心、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厦门五缘湾观音山休闲体验会展集聚区、海西国际商贸展览中心、泉州东海国际会展中心、晋江国际会展中心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会展功能,做好配套服务,形成海丝沿线国家的体育会展基地。

创新办展方式。充分利用数字福建资源,推动各类体育展览会引进移动互联、APP、微博和智能展会应用技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展览业态。鼓励依托实体展会举办网上展会,实现互联网+展览升级,完善网上营销推广、线上交易等配套服务。支持建设展览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渠道扁平化、信息全面化、功能多样化的体育会展基地。

4、体育彩票

创新管理机制。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微信、微博等大众传媒,树立体育彩票品牌形象,强化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信度和公益形象,提高体育彩票的品牌号召力和吸引力。加强政策监管,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的透明度,实行年度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规范体育彩票投注点管理,打造统一识别标志,店内安装运动咨询显示器,整合投注单,配备自助投注机,提升专业品牌形象,加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拓展销售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打造网上虚拟体育彩票投注平台,构建多元化的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吸引运动专业人士加入经销商队伍,积极培养体育彩票管理、销售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彩票种类,依托我国中职篮联赛、羽联和中网等大赛,开发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彩票投注,推出比赛场中投注、单胜、双胜、跨球投注等玩法,拓展体育彩票新玩法,同时重视体育彩票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培育发展产业

1、体育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高校发挥资源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引导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引进优质师资队伍,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重点培养体育经纪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等,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构建和完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估制度,优化从业人员队伍质量。

培育高端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培训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联盟、俱乐部、教练员和运动员合作创办高水平训练营或国际体育学校。重点支持足球、篮球、网球等训练基地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培训机构开设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培训学校,培育3-5个省级连锁体育培训机构。

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建立体育培训业联盟,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整合资源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推进体育培训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加大对体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体育培训机构的注册制度,加大从业人员资格审查力度。

2、体育中介

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利用各地的综合优势,吸引国内外的一流体育中介机构入驻,开展体育赛事推广、体育人才经纪、体育活动和广告策划、体育赞助与基金运作、体育法律和体育培训服务、体育商务咨询等体育中介业务活动,带动本土体育中介企业的成长,培育3-5个省级连锁体育中介机构。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参与重大体育赛事的申办、举办和商业化运作。鼓励体育中介服务组织整合体育产品、服务和资源,推动体育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支持体育中介服务开拓市场,积极参与跨区域、跨行业合作交流。

激活中介服务市场。出台《福建省体育中介市场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体育中介服务提供机制,引导体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向专业体育中介购买咨询、策划、公关、品牌管理、无形资产开发等服务。加快运动员管理模式改革,实施体育明星培养工程,通过职业化运动项目引入经纪服务,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促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激活体育中介服务市场。

四、产业空间布局

依据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侨台优势以及体育产业的现状,提高体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两带、三区、十一基地空间布局。

(一)两带

1、蓝色海丝运动休闲带。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和温福、福厦、厦深高速铁路,以海丝文化为纽带,串联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莆田、宁德、平潭等滨海城市(区),强化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推进滨海运动休闲向海洋、海岛户外运动拓展,重点发展海丝文化运动休闲体验、海洋运动、城市运动休闲、温泉保健养生、体育会展、赛事旅游等休闲产品,建设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的蓝色海丝运动休闲带。

2、绿色生态户外运动带。依托长深高速公路福建段、宁武高速公路等,以发展山地生态运动休闲为引领,串联三明、龙岩、南平等山区市及闽中、闽东部分山区,以武夷山、泰宁、宁德等优质山地生态运动休闲旅游景区为核心,注重自然景观与生态运动休闲并重发展,重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康体养生休闲等运动休闲产业,建设综合效益显著的绿色生态户外运动带。

(二)三区

1、福州市核心区。以福州市为核心区,联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南平、宁德等地区,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业、体育文化创意业,推进体育会展、体育中介培训、体育传媒等业态的发展。

2、厦门市核心区。以厦门市为核心区,依托国家体育产业联系城市,联动漳州、龙岩等地区,以厦门国际马拉松等精品赛事为龙头,以滨海、山水生态环境为支撑,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推进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和体育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

3、泉州市核心区。以泉州市为核心区,依托国家体育产业联系城市,联动莆田,以体育用品资本板块为龙头,利用各地现有产业集群基础,重点发展体育鞋服、体育贸易等,推进体育装备、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会展、体育培训等业态的发展。

(三)十一基地

1、福州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福建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福州市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占地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具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和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团队,主要任务承担国内外体育比赛、专业运动队训练和全民健身的服务保障工作。两个奥体中心是以全民健身与体育竞技并重为主导,集运动、健身、娱乐、文化、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发展定位:体育赛事展演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主要支撑项目:体育赛事演艺运作中心、运动闯关类电视节目制作基地、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基地、体育创业孵化基地、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培训机构(俱乐部)、体育主题酒吧、冰雪世界、星乐园儿童综合体验馆、体育用品装备品牌店、体育产品体验中心等。

2、厦门品牌赛事高地

厦门是中国海滨城市,中国经济特区,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2015年厦门体育产业总产值792.42亿元,产值增加值占全市GDP2.8%,从业人员达7.8万人。依托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特区优势,体育竞赛表演业日益繁荣,赛事市场化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引领,两岸体育交流赛事为特色,全民健身赛事为补充的赛事格局。2015年被列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

发展定位:国际精品赛事基地、海峡两岸品牌赛事基地。

主要支撑项目:厦门国际马拉松、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排联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厦门国际女子高尔夫公开赛、厦门国际武术大赛、厦门海沧国际万人徒步大会、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羽毛球超级联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海峡两岸龙舟赛、厦金海峡横渡赛、海峡杯帆船赛、海峡两岸自行车公开赛、海峡两岸乒乓球邀请赛、海峡两岸女子半程马拉松等。

3、泉州现代体育制造业基地

泉州是我国体育用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集聚之地和国内知名体育品牌的汇集地,共有1600家规模以上体育用品企业,拥有以安踏、361°、特步、匹克等22家体育用品上市企业。2015年被列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体育装备制造业中心、全国运动鞋服知名品牌示范区。

主要支撑项目:泉州市体育用品高新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泉州市体育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中国鞋都电商创业园、国际鞋纺城、晋江创新创业创意园、智能装备制造重点实验室、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装备制造基地金井园基地、浩沙研发中心、三六一度(晋江)综合基地、贵人鸟运动鞋生产项目、动域资本、海峡体育创客工厂等。

4、晋江国内知名体育城市

体育产业作为晋江支柱产业,2015年占全市GDP26.24%,从业人员30万多人,拥有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42枚。产业规模居全国县域第一,是第一个获得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殊荣的县级市。依托雄厚的体育产业优势和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资源、体育赛事等资源,晋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体育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城市转型,倾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知名体育城市。

发展定位:体育品牌之都、国内知名体育城市。

主要支撑项目:晋南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陈埭——池店体育用品制造集聚区、安海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区、虺湖生态湿地运动休闲区、永和石窟群极限运动公园、紫帽体育特色小镇、国际体育会展中心、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晋江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崎山山地车主题公园、中职篮联赛(晋江赛区)、晋江马拉松、全国沙滩排球大满贯赛、中国·晋江(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等。

5、平潭国际滨海运动度假岛

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 2011—2020)将旅游休闲作为重点发展功能区,着力打造坛南湾组团风景区,积极推动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开发,推动风筝冲浪、自行车等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开展环岛帆船等海岛运动旅游,建设山海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休闲度假岛。2016年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发展定位:国际运动休闲度假岛、两岸体育乐活岛。

主要支撑项目:平潭国际海洋休闲运动博览会、风筝冲浪自行车等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国际马术综合度假村、运动主题餐厅酒吧、海岛军事运动主题园、海上运动俱乐部、房车自驾游营地、女子垒球赛、国际风筝冲浪亚洲巡回赛(平潭站)、横渡台湾海峡系列活动、全国风筝帆板锦标赛、两岸(平潭)跆拳道交流赛、海洋世界主题公园。

6、漳州国家级训练基地

漳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九大申遗城市之一、国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区位较好、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资源丰富。漳州作为中国女排最早的训练基地,见证了我国女排五连冠的奇迹。2014年漳州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体育场馆,各类设施较为先进,是各类运动队训练的理想之地。

发展定位:国家级球类训练基地、国家级户外运动项目训练基地。

主要支撑项目:漳州国家女排训练基地、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常山基地)、东山帆船帆板训练基地、长泰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长泰中翎国际射击射箭运动产业基地、云霄皮划赛艇训练基地、太极峰越野挑战赛基地、龙文区自行车训练竞赛基地、芗城区汽车越野训练比赛基地。

7、莆田运动鞋服智造基地

莆田市拥有深厚的体育底蕴,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武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篮球城市国家射击莆田体育训练基地、国家射箭莆田体育训练基地、中国击剑协会莆田训练基地。莆田是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出口加工基地,2015年,全市制鞋产业共有生产企业4000多家,产值上亿企业140家,制鞋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

发展定位:中国好鞋之城、全球体育用品电子商务聚集区。

主要支撑项目:全国鞋业信息中心、中国鞋类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中国鞋类出口基地、中国鞋类创新示范基地、鞋业产业链B2B+O2O垂直整合服务平台、鞋业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鞋业个性化定制研究中心、省级制鞋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鞋服城综合配套服务区、鞋服产品展示中心、鞋服产业电子商务集聚区、安福电子商务城基地、联发电商未来城、莆田市电商创客园区。

8、大武夷运动休闲旅游基地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享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武夷山作为儒释道三教名山,留下众多道观、庵堂旧址、摩崖题刻等历史文化遗产。1999年武夷山风景区便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定位: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户外休闲养生基地。

主要支撑项目:武夷山国际骑游大会、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武夷山国际轮滑马拉松公开赛及轮滑节、邵武市三丰故里传统武术大赛、邵武市三丰故里古道越野赛、武夷山自驾游营地、武夷山 阿里山海峡两岸脚斗士大赛、中国(邵武)汽车温泉露营基地、邵武市云灵山户外体育休闲项目。

9、龙岩红色客家生态运动家园

龙岩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在全省十大旅游品牌中,龙岩有革命圣地古田会议旧址和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两大品牌。形成了以古田会议旧址群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主题景区、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海峡客家旅游主题景区和以冠豸山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旅游主题景区,以及六条精品线路、十个特色景点。

发展定位:客家体育文化示范区、红色运动休闲旅游基地。

主要支撑项目:紫金山体育公园、林丹羽毛球培训基地、客家祖训穿越东楼西湖户外运动基地、探寻红军之旅古田徒步走运动休闲基地、漳平-大陆阿里山体育特色小镇、大美梁野山地自行车运动休闲基地、中国骑都环冠豸山自行车运动休闲基地、客家之源漂流运动基地等。两岸四地环土楼中国自行车大奖赛、连城环冠豸山全国自行车赛、“连城诀”环球功夫搏击方程式比赛、“海峡之家.土楼之旅”全国越野汽车邀请赛等。

10、三明运动山水生态基地

三明市拥有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泰宁金湖、大峡谷、永安桃源洞、宁化客家祖地等知名旅游景区,围绕城市公园、旅游景点、度假山庄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健身场所,突出“运动在林中,林中来休闲”的绿色理念,着力打造“运动山水”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其中泰宁县被授予全国山地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多次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

发展定位:田园生态休闲运动基地、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

主要支撑项目:泰宁丹霞户外运动训练基地、海峡两岸丹霞文化户外运动展示交流基地、金湖水上运动基地、大田体操培训基地、永安山地自行车公园、将乐县龙栖溪漂流项目、泰宁红石峡体育休闲公园、泰宁红石峡马拉松赛、环大金湖世界华人马拉松赛、海峡两岸五人制足球邀请赛、城市联盟足球赛、全国自行车深呼吸大会等。

11、宁德山水户外休闲基地

宁德市拥有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三都澳,素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之美誉。拥有宁德世界地质公园、25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等较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滨海有嵛山、台山列岛、大京、西洋岛、三都澳等海岸景区,是户外休闲和水上运动的理想场所。

发展定位:中国山水运动休闲基地、运动康复与健康产业集聚区。

主要支撑项目:白水洋水上运动会暨水上嘉年华、太姥山和白云山为园区的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九鲤溪瀑体育旅游项目、屏南白水洋体育旅游项目、寿宁县瑞隆户外运动及训练基地、蕉城霍童溪山地自行车赛、横渡三都海峡传统旅游健身活动、福安市运动康复与健康产业项目、福安按摩器材电子商务集聚区、福鼎全国山地自行车越野赛。


福建体育产业规划图20160710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健全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强化体育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平台建设、指导推进、督查检查、规范服务。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强化区域联动,推进体育产业由单一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探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体育产业相关业态的政策试点,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体育产业制造及服务贸易示范区。发挥厦门市、泉州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建立各相关部门和区县的体育产业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规范体育产业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建立体育产业发展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发布年度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体育经营企业。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化体育赛事运营体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举办、承办国内外品牌赛事。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有序进入职业体育,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降低体育社会组织准入门槛,鼓励各类人群依法创办体育社会组织,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特色体育小镇。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财政扶持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扶持、激励作用。继续发挥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示范、引领和撬动作用,并根据我省新周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增加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总量,修订完善《福建省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体育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县(市、区)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配套扶持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和国内品牌赛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中型公共体育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支持群众体育消费、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所需费用、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拓展新型业态、体育企业开拓市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体育会展等财政扶持及奖励政策,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等有关规定执行。

(四)深化开放与合作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创新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引领体育产业开放发展。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密切协作,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联合沿线海域城市结成合作赛事联盟,培育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体育赛事和产品,推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间体育产业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体育产品研发、品牌赛事举办、优势项目发展等方面形成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大力吸引台湾体育企业来闽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闽台运动装备器材制造产业对接专业园区。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资源运作国际化水平,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厦门、泉州国家体育产业联系城市的比较优势,打破地域界限与分割,推动产业融合、市场协同、信息共享,创建和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推动体育产业协同联动发展、高端高效发展和绿色创新发展。

(五)积极引进培养人才

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体育产业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参评“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打造本土化、区域化、高端化的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在各类高等院校根据我省体育产业发展设立相应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研发设计、赛事策划、场馆运营、体育营销、体育经营管理、体育中介等各种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支持有条件高等院校设立体育用品研究中心、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体育旅游研究中心和体育产业数据中心等体育产业智库。鼓励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自主创业,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加强现有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